发布时间:2025-09-26 人气:6 作者:天之恒
根据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最新政策及行业实践,国产医疗器械注册流程可分为以下八个核心步骤,确保产品安全、有效且合规上市。
1. 产品分类界定
首先需明确医疗器械风险等级(一类、二类、三类)。依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结合产品结构、原理及预期用途判定类别。若无法匹配现有目录,需向省级药监局或NMPA申请分类界定,确定监管路径。
2. 注册检验与质量控制
产品需送至具备CMA/CNAS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完成注册检验,包括安全性能、电磁兼容性(有源产品)、生物相容性等测试。企业需同步建立符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涵盖设计开发、生产、检验等全流程。
3. 临床评价与试验
一类医疗器械通常免于临床评价;二类、三类需通过同品种比对、临床数据或临床试验证明安全性有效性。临床试验需遵循GCP规范,并在指定机构开展;符合“免于临床试验目录”的产品可通过文献对比完成评价。
4. 注册资料准备
需编制技术文件(技术要求、说明书、研究资料)、临床评价报告、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生产工艺流程等。资料需符合《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要求》,确保数据真实、完整、可追溯。
5. 提交与受理
二类医疗器械向省级药监局提交,三类直接提交至NMPA。系统提交后,监管部门进行形式审查,符合要求的予以受理并分配受理号。
6. 技术审评与现场核查
审评机构对资料进行科学性、合规性评估,60个工作日内出具审评意见。期间可能要求补充资料。同时,监管部门开展生产现场核查,验证质量体系执行情况及资料真实性,形成检查报告。
7. 行政审批与发证
综合审评、检验及核查结果,药监部门2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通过后颁发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在官网公示。企业可凭证申请生产许可证。
8. 上市后监管与持续合规
取得注册证后,企业需接受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执行不良事件监测与召回制度。若产品变更需及时申报,确保全生命周期合规。
2025年新规强化“全程管控、科学监管、社会共治”原则,支持创新产品优先审批,并严格网络销售及信用管理。企业需紧跟政策动态,完善质量体系,提升临床数据质量,以高效应对注册挑战,保障产品顺利上市及持续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