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 138 2641 2791

全球医疗器械认证 | 欧盟CE注册及其审批流程

发布时间:2025-10-11 人气:11 作者:天之恒

欧盟CE认证是医疗器械进入欧洲市场的核心准入标志,依据《医疗器械法规》(MDR 2017/745)实施,覆盖诊断、治疗、监测、手术等全品类设备,包括植入物、体外诊断试剂、医用电子设备等。其认证体系以风险分级为基础,结合技术文件审查、临床评估、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三大维度,形成闭环监管链条。


风险分级与分类管理

欧盟将医疗器械分为四类:I类(低风险,如外科手套)、IIa类(中风险,如血压计)、IIb类(高风险,如人工关节)、III类(极高风险,如心脏起搏器)。风险等级越高,监管越严格。例如III类器械需通过公告机构全面审核,包括临床试验数据、生物相容性测试、电磁兼容性验证等,部分产品还需专家委员会评估。I类器械虽可自我声明,但仍需符合基本安全标准,如ISO 13485质量管理体系。


审批流程的核心步骤

产品分类与指令匹配:明确产品属于MDR还是IVDR(体外诊断法规)范畴,确定适用指令(如LVD、EMC)。

技术文件准备:包含设计图纸、材料清单、风险评估报告、临床评价数据、测试报告等,需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

公告机构选择与评估:制造商需选择欧盟认可的公告机构,进行文件审核、现场检查(如生产线、质量控制流程),高风险产品还需临床验证。

CE标志与市场准入:通过评估后,签发符合性声明(DoC),贴附CE标志及公告机构编号,产品可流通于欧盟市场。

持续合规与动态监管

获得CE认证后,制造商需履行持续合规义务:定期更新技术文件,应对市场抽查;建立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机制,如I类IVD产品需实时上报异常反应;遵循EUDAMED数据库注册要求,实现产品追溯;2025年起新增ESG碳足迹披露,需通过LCA全生命周期评估,并嵌入二维码数字标签。


2025年新规动态

欧盟强化“动态更新机制”,要求年审标准复审,企业需在标准更新后6个月内完成认证更新;公告机构需通过EN-ISO/IEC 17065:2025新资质认证,否则证书失效;AI驱动设备需提交伦理安全报告;碳足迹数据需公开,违反者可能面临年营业额4%的罚款。


欧盟CE认证通过风险分级、技术严审、动态监管三大支柱,构建了医疗器械的安全屏障。企业需精准匹配分类、完备技术文件、选择合规机构,并持续跟踪法规更新,方能确保产品合规入市,守护患者安全。


关键词标签 / keyword tag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