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1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医疗器械所占医疗成本不可小觑。论市场规模大小,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但以美敦力、庄臣、西门子为三甲的全球医疗企业百强榜单,仅有两家中国企业榜上有名。这两天在沪举行的2023中国健康装备与技术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健康管理国际论坛上,医疗器械成为一大议题,政产学研各方专家献策如何弯道加速。
健康医学装备技术创新与监管科学交流
医疗器械是国家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支柱,当前正处于发展黄金期。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期间,我国医疗装备产业高速发展,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包括防疫物资在内,2022年市场规模达到1.3万亿元。纵向看,从2017年7374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3万亿元,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整体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高于我国总体制造业增长水平。
从发展质量上看,截至2022年底,中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数量超过了3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7577亿元,形成一批协作配套、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不过,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清明认为,目前全行业还存在研发投入低且创新能力弱、高端市场技术壁垒高、行业集中度低等问题。
健康管理装备与技术路演
在国际上,全球医疗器械企业排名的前四强,年度营收额均超过200亿美元,最高则超过300亿美元。但我国上榜的迈瑞医疗和微创医疗,各实现销售额还只有45.13亿美元和8.41亿美元,分别排在第27位和第77位。于清明表示,目前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趋势在于创新驱动、中国制造、规模定制、数字变革、生态竞争,呼吁加强临床需求和医工合作,助力医学转化,加快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落地。
但令人欣喜的是,中国医疗器械领域临床创新成果转化上市的“加速度”大,“铺桥修路”是其关键环节。在政策推动下,创新医疗器械批准数量逐年提高。去年,共收到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申请343项,比上一年增加37.8%,其中68项获准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占比20%。2022年全年,共批准创新医疗器械55个,同比增加了57.1%,行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中。比如,浦东生物医药产业累计获批的创新医疗器械占全国十分之一。
同日上海高校国际青年论坛暨上海健康医学院首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上,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受聘担任医疗器械学院名誉院长,波黑巴尼亚卢卡大学校长Radoslav Gajanin受聘担任兼职教授
面对海内外同行,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理事长侯岩认为,这需要关注政策支持与行业监管,为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支持和保障。同期,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机制下,上海市医学装备协会在上海健康医学院成立医疗器械监管科学分会,作为会长单位的上健医医疗器械学院前瞻性地在全国率先设立医疗产品管理专业,而上海联影医疗科技、上海透景生命科技、美敦力(上海)、微创投资、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等企业高管担任了副会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理工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庄松林院士主讲“从科技创新转化为医疗服务创新”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技术渗透和加持“器械”,正形成健康装备尤其医疗器械行业的“洗牌机”。AI快速迭代带动“数智医疗”发展,在智能辅助诊断、手术机器人、智能康复等场景创新应用,同时也带来中国相关产业超车追赶的机遇。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介绍,在打造“全球影响、面向未来的亚洲一流示范性医院”过程中,这样的未来智慧医院将持续建设数字化新基座,打造健康管理全周期、服务衍生无边界的智能医疗系统。
今年上健医成功获批上海首个聚焦巴尔干半岛国际合作创新平台,推动建设“中国长三角-巴尔干半岛生物医药国际技术转移协同创新中心”
坚持科技向善,“数智化”在赋能各行各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规避对健康卫生事业的“反噬”,如何确保“数智化”的安全、可靠和可控,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这也是我们面对的难题。”上海健康医学院校长吴韬表示,自2021年开始,学校首次提出并着手研究“健康链”照护体系,包括健康数据链、健康安全链、健康管理链,打造主动健康服务新模式,将“健康”融入各项具体政策、具体工作、细分产业,助力“医健养险”高质量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