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 138 2641 2791

欧盟医疗器械认证流程分几个阶段?

发布时间:2025-03-24 人气:65 作者:天之恒

欧盟医疗器械认证遵循《医疗器械法规》(MDR,2017/745),其核心流程可分为三大阶段,涵盖从产品分类到持续监督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以下结合欧盟

法规与认证实践,对流程进行分阶段解析。


一、准备阶段:明确分类与技术文件准备

产品分类

根据风险等级,医疗器械分为I、IIa、IIb、III类。分类依据包括预期用途、作用部位及持续时间。例如,植入式心脏支架为III类,而普通手术刀为I类。分类错误

可能导致认证路径偏差,需严格参照MDR附录VIII规则。

技术文件编制

需准备包含设计原理、材料清单、性能测试报告、临床评估(针对IIb/III类)及质量管理体系(如ISO 13485)的完整文档。临床评估需通过文献分析、临床试验

或上市后数据证明安全性和有效性。

选择公告机构

仅IIa、IIb、III类器械需由欧盟授权公告机构审核。选择时需核查其资质范围(如是否覆盖有源植入设备)及审核能力,避免因机构经验不足导致审核延误。


二、审核阶段:技术验证与合规评审

文件审核与现场检查

公告机构对技术文件逐项核查,重点包括风险管理的充分性、临床数据可靠性及质量体系的合规性。对IIb/III类器械,可能触发工厂检查与产品抽样测试(如电磁兼容性、生物相容性)。

专家咨询(特定III类器械)

针对高风险器械(如可吸收聚合物支架),需提交临床评价报告至欧盟专家小组,由多学科团队评估风险收益比,此环节可能延长认证周期至12个月以上。

审核周期差异

I类器械:通常3-6个月(仅需自我声明)。

IIa/IIb类:6-12个月,含工厂检查与部分测试。

III类器械:1-2年,涉及全流程审核及专家咨询。


三、获证后阶段:持续合规与市场监督

证书维护与更新

获CE认证后,需定期更新技术文件(如修订临床数据、补充投诉处理记录),并接受公告机构年度监督审核。

上市后监管义务

建立产品追溯系统,按规定提交定期安全更新报告(PSUR),对严重不良事件需在72小时内向主管机构通报。

法规适应性调整

欧盟法规持续演进,如MDR引入唯一设备标识符(UDI)要求。企业需动态跟踪法规修订,及时调整质量体系与技术文件。

关键注意事项

技术文件完整性:遗漏灭菌验证报告或风险评估不充分是常见失败原因。

临床评价严谨性:III类器械需基于多中心临床试验数据,而非仅依赖文献回顾。

公告机构协作:审核前通过预沟通明确材料要求,可减少后期整改成本。


欧盟医疗器械认证是一个分阶段递进、重细节把控的合规过程。企业需从产品设计初期即嵌入法规要求,通过系统化准备、专业化审核及持续化监管,确保产品

全生命周期的合规性。随着欧盟对医疗器材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升,认证流程的严谨性与复杂性将持续强化,企业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以应对挑战。


关键词标签 / keyword tag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