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 138 2641 2791

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是否可以进行转让?

发布时间:2025-04-11 人气:136 作者:天之恒

医疗器械注册证作为产品上市的核心资质,其转让问题长期受行业关注。随着监管政策演进,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转让已从法律层面破冰,

但操作需严格遵循规范。本文基于权威法规及实践案例,解析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转让的可行性、流程要点及潜在风险。


一、法律突破:注册证转让的合法性确认

2024年8月发布的《医疗器械管理法(草案)》第五十八条明确规定:“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医疗器械注册人可以转让医疗器械注册证。

”此条款首次从国家立法层面确立注册证转让的合法性,打破此前只能通过收购公司获取注册证的限制。

审批权限划分: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转让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审批,二类由省级药监局审批,一类医疗器械因风险较低,注册证仍采用备案制且不允许转让。

受让方资质要求:受让方需具备保障医疗器械安全、有效性的质量管理体系及风险防控能力,并承诺履行注册人全生命周期管理义务。


二、操作路径:转让流程与材料要求

1. 转让申请流程

协议签署:转让双方需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所有权转移、知识产权归属、法律责任划分等核心条款。若受让方为外资企业,需额外提交外资准入审批文件。

材料提交:

转让申请书(载明转让理由、受让方资质、产品清单等);

受让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文件(如ISO 13485证书);

原注册证持有人对受让方生产能力的评估报告;

法律意见书(针对协议合法性及风险防控措施)。

审查与核查:国家药监局对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并可能对受让方生产场地、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现场核查。

证书变更:获批后,原注册证注销,新证书编号保留“更”字标识,有效期与原证一致。


2. 技术审查要点

产品实质变更判定:若产品技术、工艺、适用范围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可沿用原注册申报资料;若有变更,需补充提交临床评价、技术检测报告等。

案例参考:江苏省对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转让开辟绿色通道,要求受让方与转让方属同一集团、产品无变化,并采信原注册资料。三类医疗器械虽无明确绿色通道,但技术评审可借鉴同类逻辑。


三、风险警示:合规红线与法律后果

1. 非法转让的处罚

倒卖、出租注册证:依据《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第四十七条,此类行为可处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注册证。

未履行变更程序:若转让后未及时办理注册证变更,监管部门可责令整改或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2. 质量与法律责任继承

质量追溯:受让方需继承原注册证持有人的质量责任,确保产品持续符合GMP要求。若发生不良事件,受让方需承担召回、赔偿等义务。

市场衔接风险:受让方需评估转让产品的市场适应性,避免因技术落后或需求变化导致投资失败。


四、行业影响:市场效率与创新激励

1. 市场效率提升

成本优化:企业无需通过收购整个公司获取注册证,降低并购成本。例如,某创新型企业通过转让成熟产品注册证回笼资金,专注研发新一代技术。

快速上市:受让方可跳过耗时数年的注册流程,加速产品商业化。

2. 创新生态构建

分工细化:研发型企业专注技术突破,生产型企业通过受让注册证实现规模化制造,形成产业链协同。

资本退出机制:注册证转让为投资人提供新退出路径,例如初创公司可在产品获批后转让注册证实现收益。


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转让制度的实施,是监管科学性与市场效率的平衡之举。企业需严守合规底线,受让方应审慎评估技术承接能力,转让方需履行质量承诺。

未来,随着配套细则完善,注册证转让有望成为医疗器械行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工具,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标签 / keyword tag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