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19 人气:41 作者:天之恒
欧盟《体外诊断医疗器械法规》(In Vitro Diagnostic Medical Devices Regulation,简称IVDR)自2022年5月26日全面实施以来,标志着欧盟
对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的监管进入全新阶段。作为取代原指令(IVDD)的升级版法规,IVDR通过强化风险分级管理、扩大监管范围、引入数字化工具
等举措,构建起更严格的合规体系,对全球医疗器械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监管机构:多层级协同的治理架构
欧盟IVDR的监管体系呈现多层级协同特征。在顶层设计层面,欧盟委员会健康与食品安全总司(DG SANTE)下设公共卫生部,统筹制定医疗器械监管政策。其核心执行机构包括:
医疗器械协调小组(MDCG):由成员国专家组成,负责公告机构资格认定、监管政策协调及EUDAMED数据库管理。
医疗器械主管当局(CAMD):推动各成员国统一实施IVDR,组织培训并解答执行问题,但不参与具体审评。
公告机构(Notified Bodies):经MDCG认定的第三方机构,负责审评技术文档、质量管理体系(如ISO 13485认证),并颁发CE证书。截至2022年2月,欧盟共有6家体外诊断试剂公告机构。
成员国主管当局:如法国药品安全局(ANSM),负责市场监管、临床试验授权及上市后检查。
这一架构下,MDCG侧重政策执行与标准化,CAMD负责跨国协调,公告机构承担技术审评,成员国主管当局则聚焦市场监督,形成“政策制定—技术审评—市场监管”的闭环。
法规核心:风险分级与全生命周期监管
IVDR的核心变革在于建立基于风险的四级分类体系(A/B/C/D类),风险等级直接决定监管严格程度。例如,D类高风险产品(如HIV检测试剂)需公告机构审评,
而部分A类产品(如通用实验室仪器)可自我声明。这一分类标准与国际医疗器械监管机构论坛(IMDRF)接轨,强化了全球协同监管。
在技术合规层面,IVDR要求制造商准备涵盖产品设计、生产、性能评估的详细文档,并通过公告机构审核。高风险产品(C、D类)需提交临床评估报告,证明其
安全性和有效性。质量管理体系需符合ISO 13485标准,覆盖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上市后监督(PMS)和定期安全更新报告(PSUR)。
此外,IVDR引入唯一设备标识(UDI)系统,要求产品配备由设备标识(DI)和生产标识(PI)组成的唯一代码,提升追溯性。同时,制造商需建立上市后监督体系,
监测产品性能、不良事件,并定期提交报告。
实施挑战与行业影响
IVDR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市场准入门槛。公告机构介入比例从IVDD的10%-20%增至80%-90%,导致认证周期延长至6-12个月,部分企业需提前3年筹备。此外,EUDAMED
数据库的完善要求企业及时注册产品信息,否则可能面临市场准入障碍。
对于行业而言,IVDR推动了技术创新与质量提升。高风险产品需通过更严格的临床评估,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UDI系统的引入优化了供应链管理,降低了假冒伪劣
产品风险。然而,中小企业因资源有限,可能面临公告机构审评费用高昂、合规成本激增等挑战。
随着2025年高风险器械过渡期截止临近,欧盟IVDR的监管效能将持续释放。一方面,数字化工具如EUDAMED数据库的完善将提升监管透明度;另一方面,全球监管协同
(如与FDA UDI系统的互认)可能加速。对于企业而言,唯有建立贯穿研发、生产、上市后全流程的合规体系,方能在欧盟市场立足。
IVDR不仅是欧盟医疗器械监管的里程碑,更成为全球体外诊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其“风险为本、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正在重塑全球医疗器械监管格局。